Alienation 疏离感
这是一种身为“异乡客”,“远离家园”,与别人或自己分离的一种感觉。在新约中,apallotrioo(隔绝、分离)这动词,只见于弗二12,四18及西一21,而且都是用在被动语态上(参Stott,p. 90;近代人译作“异化”,就有被动的意味在内)。保罗以此描写人与神及与其他人分离隔绝的景况,这种根本的分离状况,只有基督的十字架才能胜过(参赎罪,Atonement)。
我们可以用疏离来当作整本圣经的一个主题(参复和论,Reconciliation, the Doctrine of);亚当被逐离开伊甸园,该隐流亡,以色列人在埃及地为奴,及后来被虏到巴比伦,全是人类在不同景况下遭遇到疏离。路十五耶稣所说的浪子比喻,就更是“疏离情况的精细剖析”了(Jones, p. 176)。
在英语世界,“疏离”一词最早见于1388年;自此之后几百年,它都是指拥有权的转移,或神经错乱;但自1940年代起,它便多用在社会和文化上的疏离。引致这情况的,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方向迷失感,加上像韦伯(Weber, Max 韦伯)、祁克果(Kierkegaard)和田立克(Tillich)等人之作品,它成了二十世纪一个流行的词语;最近出版的《马克斯的经济、哲学手稿》〔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Marx;参马克斯主义与基督教(Marxism and Christianity)〕,疏离或异化一词便常常出现了。
黑格尔(Hegel,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)和费尔巴哈(Feuerbach)认为,疏离是人发展自我意识必经之路;马克斯则认为,那是人必须努力胜过的社会和经济问题。对马克斯来说,人在国家宗教上被隔绝起来,在劳动和经济上尤为如此;“对马克斯和祁克果来说,黑格尔认为‘宾至如归’的世界,已然疏离起来”(Lowith, p. 173),而我们正是活在这样的世界之内。今天疏离一词在社会心理学上,已成了一个要词,但它的根源却是在神学的范围内︰人因着罪的缘故,已经与神、世界、其他人,和他自己隔绝起来。